非主流的想法:我并不在乎新冠病毒的感染人数!

在我继续前请让我把话说清楚, 我并不是不在乎COVID-19, 我也认同对待这病毒绝不能掉以轻心。

作为个人经验, 在马来西亚政府宣布行动管制令前, 其实我已经自我隔离了三天, 原因是我刚在外地参加一场商务会议。 尽管我所到访的国家并没有被列为高风险病毒感染区, 我仍然决定自我隔离。 并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感染了病毒, 相反的, 我认为我有义务须确保若是自己不小心感染了病毒, 不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他人。 我认为这正是我的社会责任。

因此如果我对这病毒保持这么高的警惕心, 甚至在不需自我隔离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这么做, 那我为什么会说自己不在乎COVID-19的感染人数呢? 其实很简单: 他们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重要的数字 vs 不重要的数字

我国卫生部(KKM)为了让民众能跟进到马来西亚COVID-19的最新情况, 每天下午5点或5:30都会有新闻发布会。 即使你不关注这些新闻发布会, 也肯定会在接下来几小时内看到大多数媒体报道。这些日常更新不是为了恐吓你, 而是为了追踪我国的疫情以判定医疗设施在病患增加的情况下是否有充分的准备面对。

对于在网络媒体领域的我而言, 我承认转报染疫人数是有好处的。 不仅容易编辑, 还可以快速发布。 在这疫情蔓延的当下, 更有相当大的机率会引起人们注意。 在Facebook最常见的报道往往就是个大标题写到:“马来西亚COVID-19病例超过4,000!” 或 “总病例(XXXX)”,再加上沉重的标题, 搭配医院或是当今人间英雄DG Dr. Noor Hisham的照片。

但就其本身而言, 数字可以代表很多, 但同时也只能反映出很少。 许多出版社倾向于强调及着重与COVID-19的感染人数, 却没有提供更多的解释并且教育公众, 这才是让我最反感的地方。

总感染人数并不反映一切

首先, 让我们来明白总案例数与活跃案例之间的差异。 COVID-19总病例只会增加, 并不会减少, 这是因为它只统计感染数。

打个比方, 假如C罗在世界杯一共进了七粒球, 但在决赛中却不幸进了两粒乌龙球, 最终的数据仍会显示他进了七粒球, 绝不会因为决赛进了乌龙球而扣除两个进球。 相似的, 即使COVID -19的患者康复或去世了, 感染总人数也不会下降。

能更好反映当前疫情情况的写照便是活跃病例的数量。 这些数字正代表仍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病患。 像是在撰写本文时, 马来西亚总共有4,683人感染新冠病毒, 而活跃病例则为2,499例。

什么因素影响着这些数字?

等等! 即便是活跃病例的人数也不能完全反映当前情况的严重性啊! 这是因为还有许多因素影响这些数字。 随着KKM进行的检测量增加时, 每日感染病毒的人数也会增加。 像是行动管制令刚开始时, KKM每天平均进行3500个测试。 到了现在的4月份, 每日平均测试次数增加为10,000个。

到了这种情况时, 新感染数突然激增是无法避免的。 此外, 数字还取决于KKM处理测试样本的速度和病毒潜伏期。  目前, 我们知道新冠病毒平均潜伏期为14天, 而大多数患者都在第5天左右开始出现症状。而且依照Dr. Noor Hisham的讲解, 马来西亚大多数患有COVID-19的人都于平均第八至第十天左右才到医院求救。 因此, 在第一阶段的行动管制令到了尾声时(大约三月尾)瞬间出现那么多新感染案例, 这一点也不惊讶。 

既然如此, 这是否还意味着被感染人数比目前显示的还要多?是的, 但你不需过度担心。

患者并不是在被感染后一夜间就被确诊

与糖尿病筛查、 血压测试或是STD测试不同, COVID-19测试通常需耗时24小时或3到4天的时间才能得到检测结果。 原因是测试样本太多, 但处理测试样本的验室却有限。  

因此, 举例来说, 如果今天报道确诊病例增加了300多例, 那并不意味着300多人一夜之间就被感染了。 正确来说, 这代表300多个潜在携带病毒者已经被证实感染病毒, 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以马来西亚的COVID-19检测标准操作程序, 凡是进行COVID-19检测的人士都必须在等待检验结果时自我隔离。 所以, 今日出现300多列确诊病例并不代表说昨天有300多个携带病毒者在街上乱跑。 

遗憾的时,不是每个人都遵守这一要求。所以说,行动管制令期间,没事就一定要好好待在家中,减少感染风险。

这些数字如何影响你自己

既然谈到了待在家中, 另一个我不那么在意COVID-19感染数的主要原因是 — 数字并不会, 或者更确切来说, 并不应该影响我如何对待这次的疫情。 简而言之, 我不会因马来西亚有2000多确诊病例时一天洗手三次,而当总数上升到5000宗后又改为一天洗手五次, 不可能嘛!

事实是, COVID-19正在我们的国家中传播, 所以无论感染数字是多少, 你都应该遵循基本的措施了。 另一方面, 如果过于关注感染数字(又不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 可能会导致自己变得焦虑或压力。 加上一些错误信息、 虚假新闻及来自Whatsapp不停转发的谣言, 集合起来可能会导致自身的心理健康衰弱。 

有时候我确实会看一看那些数字, 但最多也就每周一次, 来大致了解全球应对疫情到什么阶段。 但我不会做的是时时刻刻都刷新图表来追查增加了多少新病例。 

最后,

“拉平曲线” 代表着什么?

如果MCO执行得成功, 并加上马来西亚出色的医疗保健系统, 我们绝对能拉平曲线。 实际上, Dr. Noor Hisham已经暗示我国初步出现疫情好转的迹象。 但我感觉到许多人仍然不确定拉平曲线的含义。 而这一切也可说是我们对数字过于在意而引起的误会。

在新感染方面, 我们看到数字归零的唯一方法是疫苗顺利被研发和生产, 并得到广泛分发、 利用。 这可能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但事实是, 即使感染曲线变平, 你仍会看到新的感染案例。 

以韩国为例, 他们目前共有10,000多例确诊的COVID-19感染病例(总数)。 但是, 他们也因出色应对自己国家的疫情而被称赞。 当我们的前卫生部长Dzulkefly Ahmad提到平缓曲线时, 他也以韩国为主要的例子, 但其实他们仍每天都有记录到新病例。

曲线变平缓不意味总病例数减少(绝不会下降), 而是意味新感染数减少或趋于平稳(平线)。 平缓曲线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实现零感染的社会, 是为了让我们的前线人员和医务人员有足够时间来处理被感染的患者, 并为可能会出现的病例上升做好准备。 毕竟我们也只有有限数量的医疗设施!

不要让无知助长你的恐惧

我知道这是史无前例的非常时期。 但是, 现在不是应该为屏幕上显示的数字而感到惊慌的时候。  我们应保持警惕, 而不是慌张。 我相信你们当中会有许多人不同意我的观点, 甚至可能会在评论区批评我, 但是我依然坚持我的看法: 数字并不像你认为的那么重要。

希望大家在这段时期尽量待在家里,并保持安全!

翻译自原文:Unpopular Opinion: I Don’t Care About The COVID-19 Numbers!

Philippe Yong

喜欢世界的奇妙与未知,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特殊经历,能看着闪耀的星海慢慢入睡…

Share
Published by
Philippe Yong

Recent Posts